“北京世園會、冬奧會落地延慶,這些都離不開延慶現(xiàn)在的好環(huán)境,這說明生態(tài)這條路走對了!”楊進福這位退休的老種綠人說起北京延慶近十年的變遷,難掩激動之情。
延慶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北部,建國初期,全縣的森林覆蓋率不足7%。受季風影響,來自內蒙古和河北壩上的風沙經此迅猛而下直逼北京。楊進福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延慶人。他所在的延慶康莊,是京西北著名的“風口”地帶,十年前也是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qū)之一,那里經常黃沙滿天飛,吹的眼睛都睜不開。當?shù)厝顺?畤@:這種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呢?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今日黃沙起,明天到北京。”這是延慶當?shù)氐囊痪涿裰V。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人們用“南荒灘”來形容延慶八達嶺康莊地區(qū)。這里常年狂風肆虐、沙石裸露、土壤瘠薄、氣候干旱、草木難生,一片荒涼惡劣景象。在這里年平均風速達17米/秒,全年大風天數(shù)在4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但年蒸發(fā)量卻超過降水量的6倍。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南荒灘的風蝕沙化面積已超過27.6萬畝。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肆虐的風沙危害,不僅危及到當?shù)厝嗣袢罕姷纳、生產和生活,而且嚴重影響了當?shù)亟洕l(fā)展,更是對首都北京構成嚴重的生態(tài)威脅。
1993年初,楊進福被調到北京延慶縣綠化委員會,受命治理荒灘綠化工程。要治風沙,就得多栽樹?赡匣臑┻@一帶,山是石頭山,灘是沙石灘。一沒水,二沒土,植樹造林的難度可想而知。
光禿禿的石山沒有土,楊進福他們就想了個辦法,在石山上炸出一個個樹坑,再把土背上去,用他們的話說叫“客土植樹”。每個樹坑有1米見方,80厘米深,用50公斤裝的編織袋背土上山,要背33袋才能填實它。每畝地要種74棵樹苗,意味著要挖出74個坑,背來2442袋土,重達122.1噸。
種上樹苗,為確保成活,要隨栽隨澆水。山上沒有水,他們就把一根根管子接起來引上山,用水泵把水送上去。在雨季到來之前,每棵樹苗都要澆5遍水;澆完后還要在樹坑里蓋上膜或者壓上石頭,以防止水分蒸發(fā)掉。
就這樣,一坑坑地炸,一袋袋地背,一棵棵地澆……僅在京張公路東側新寶莊地段的荒山禿嶺上,就挖出2.88萬個坑,栽下2.88萬株新綠。
“那個時候南荒灘還實施了義務種樹,地方黨政軍民學齊上陣,每年植樹活動都是上萬人次參加。”楊進福說,那個時候人們只有一個信念,必須為首都北京筑起一道綠色屏障,讓北京人民不再受風沙之苦。
經過楊進福和同事們的努力以及群眾的參與,南荒灘的樹木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2000年工程的全部12畝荒灘治理完成,讓荒灘最終變成了綠洲。
“延慶堅持走綠色生態(tài)的道路,一定有更好的發(fā)展。”雖然現(xiàn)在楊進福退休了,但是綠化的任務還在繼續(xù)。京郊的大山里,有許許多多像楊進福這樣的“種綠人”。他們長年累月默默無聞地用堅韌不拔改造著自然,把“灰椅子”一點點變成“綠屏障”。因為他們堅信,只有良好的生態(tài)才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