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无码中文一二三四五不卡_亚洲一区二区美女爽爽爽_亚洲五大码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蜜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法制 > 警界傳真
投稿

中國盜墓界祖師爺被判死緩 熟讀易經找風水墓葬

2017-12-05 22:48:07 來源:法制晚報 作者:朱健勇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會看天象,能根據(jù)星斗的位置和手中的羅盤在方圓百里內確定一塊墓穴的位置,他的本事傳得神乎其神。

他叫姚玉忠,新中國成立以來法院判決的最大盜墓案主犯。今年55歲,混跡盜墓圈30多年,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在盜墓界他被稱為“祖師爺”、“關外第一高手”。

10月17日,遼寧高院對該案作出終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認定主犯姚玉忠犯搶劫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倒賣文物罪,數(shù)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

然而,在姚玉忠的家鄉(xiāng)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新房村這個略顯凋敝的北方村落里,村里人對于姚玉忠的話題諱莫如深,提起所謂的“江湖傳奇”村民們都說,“他哪有那個本事?”

圖說:姚玉忠家院子里有口水井,辦案人員在這口井里曾找到他藏在里面的玉器。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黑克

出生 祖?zhèn)骷夹g為篾匠而非盜墓

1962年11月25日凌晨3點,姚玉忠生于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新房村,姚家兄弟這一代恰逢“玉”字輩,于是父親為其起名姚玉忠。

彼時,姚家住在簡陋的土房里,家境貧困。姚家一共7個兒子、一個女兒,姚玉忠排行老三。

“那時候,日子過的太苦了” 姚玉忠母親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姚玉忠的大哥姚玉民說,因為家里窮母親身子弱,三弟出生后一口奶都沒吃過。“我們幾個孩子,都是被母親用高粱面喂大的”。

與網絡傳言的“姚玉忠盜墓技術是祖?zhèn)鞯?rdquo;不同,多名村民稱姚父并不懂風水和墓葬,姚家是地道的“莊稼人”,“祖?zhèn)?rdquo;的是篾匠,也就是古文中的“織席販履”。

編竹筐的手藝,在七個男孩子里,姚玉忠學得最好。姚玉忠的弟弟姚玉飛曾告訴媒體稱,“三哥經常把編好的竹筐,騎自行車到其他村子販賣,還倒騰過羊絨,那會兒屬于村里頭腦活絡的。”那時,村里人眼中的小篾匠“姚老三”特別機靈,而且與眾不同的是,他喜歡看書。

姚玉忠母親說,“三兒”從小就想掙大錢,那時候“編籮”(竹筐)不掙錢,他就去磚窯扛磚了。

圖說:姚玉忠走向法庭。

蛻變 字還認不全卻喜歡讀易經

姚玉忠的家鄉(xiāng)是五千多年前華夏農業(yè)文明的代表——紅山文化所在的區(qū)域。相傳紅山原名“九女山”,遠古時,九個仙女犯了天規(guī),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落此處,因此出現(xiàn)了九個紅色的山峰。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遼河流域出現(xiàn)的一個高度發(fā)達的人類文明。文物專家在這個區(qū)域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被譽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

紅山文化的埋葬特點,氏族墓地一般都選擇在高山上,多為積石冢,墓地內部分區(qū),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并有束發(fā)、佩戴項環(huán)和臂環(huán)的習俗。

幾千年下來,墓室表層土壤經過風化、開墾或水土流失,導致很多墓葬埋藏得很淺,一般只有一兩米深。

和盜墓小說中描寫的景象不同,紅山文化遺址挖掘本身比較容易,一般挖幾十厘米深就能挖到文物,但難度在于,如何在荒野中找到準確的挖掘點。

結婚后的姚玉忠除了種地外,不再編籮筐和扛磚頭。大哥姚玉民說,“我們分家了,我也不知道他具體干什么”。

就在這時,村民們發(fā)現(xiàn)姚玉忠的形象變了。

他不再像一個農民或者小販,而是戴上了一副金絲邊的眼鏡,衣著也改成有藝術氣息的中山裝、長褂,那張國字臉雖然不茍言笑,但談吐比以前文雅了。

弟弟姚玉飛回憶,有段時間,字都認不全的三哥買了一堆書回家,都是“風水、易經”之類的,天天在那看。

姚玉忠曾簡單提起,“如果在一處山脈上,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上有靠,下有照,就是一個典型的風水寶地,也是適合埋葬的地方。”但別人一般找不出來這樣的地點在哪里,姚玉忠到山上一看就能找出來。

除了改變形象之外,姚玉忠經常去有名的博物館和墓葬群“實地考察”。

考察歸來,他養(yǎng)成了一個“爬山”的愛好。警方在后來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姚玉忠特別喜歡爬山,沒事兒就到附近山上轉悠,有時一轉就是一天。

盜墓 工具簡陋回填盜洞后撒草籽

蛻變之后,“祖師爺”開始了他的盜墓生涯。

每年6月至10月間,莊稼茂密,易于隱蔽,這是姚玉忠作案的密集時間段。他一般白天踩點,夜間23時至次日凌晨3時作案,有時候幾個小時,有時長達數(shù)天。

盜墓前姚玉忠都會獨自上山一趟。盜墓行話管這叫“踩點兒”或“點穴”。

一般的盜墓賊,到山上能找到墓的位置就不錯了,但姚玉忠不光能準確定位,還知道埋的是什么身份的人,是上等階層還是平民。只要是姚玉忠認準的地兒,他一定要挖到東西才肯罷手。一次沒挖到,下一次再來挖,所以他常會對同一個地點多次挖掘,幾乎沒有失手過。

其他的盜墓團伙,有的使用了很多高科技工具,比如“三維立體成像儀”、“金屬探測儀”,但姚玉忠不是,他的工具非常簡單:強光手電和“扎子”。

扎子是一種自制的工具,由多段鋼筋拼接,攜帶方便,可以現(xiàn)場組裝。它比洛陽鏟性能要高,扎進土里拔出后,通過觀察扎尖的顏色變化,可以判斷地下是否有墓葬。

遼寧朝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審判員王躍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證據(jù)顯示姚玉忠團伙并沒有什么先進作案工具,“真的就是鐵鍬和搞頭”。

不過,比很多人高明的是,姚玉忠有時會帶上一包草籽。夏秋草木生長,是他盜墓的最佳時機,臨走時,姚玉忠都會回填盜洞,以免被發(fā)現(xiàn),有時會灑下一把草籽,用不了多久,挖開的土上就能長草了。

后來,姚玉忠的本事越來愈大,跟隨他的人也越來越多,手下的人都稱他為“姚爺”。圈內人將他的本事傳得神乎其神:會看天象,能根據(jù)星斗的位置、手中的羅盤在方圓百里內確定一塊墓穴的位置。

據(jù)媒體報道,在提訊過程中,姚玉忠曾宣稱:“你能分清男人和女人嗎?我鑒別紅山文物就像普通人區(qū)分男女那么容易。”

姚玉忠認為“關外盜墓第一高手”、“祖師爺”等稱號都“低估”了他,“我應該是紅山文化第一高手。”

30年的盜墓生涯,姚玉忠不僅發(fā)展了同村5名村民作為同伙,還將親弟弟姚玉飛帶上了“道兒”。

姚玉飛也盜掘出幾次價格不菲的文物,比如勾云佩、馬蹄筒、玉鐲等。2015年12月,姚玉飛團伙已被該院一審判刑,姚玉飛被判了無期徒刑。

2015年,公安部宣布,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盜墓案告破,其涉案價值超過5億元,無論是單案抓捕人數(shù),還是追繳文物數(shù)量,都創(chuàng)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數(shù)量最多的紀錄。

賭局 確實愛賭博 賭資千萬是謠言

雖然在盜墓界,被人尊稱為“祖師爺”,但是現(xiàn)實中姚玉忠并沒有攢下錢來。

姚玉忠的哥哥姚玉民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這些年我們沒花過他一分錢”。

據(jù)媒體報道,姚玉忠嗜賭如命,輸贏在幾百萬元是常事,甚至還有一次達到了千萬元。有時輸紅了眼,他會直接拿出剛從古墓里盜出來的東西直接在賭場抵押。僅在河北某賭場就欠下7000多萬元的賭債,姚玉忠來不及出售文物換錢,直接拿文物抵押,原本值100萬元的他要50萬元,甚至直接以10萬一件的價格當場抵押,鮮有贖回。

媒體稱,姚玉忠還有個綽號,叫“老敗家”。有同伙說,“姚玉忠到處賭錢,只要是賭桌,哪怕是村頭的小賭桌,他也不挑,坐下來就賭,輸?shù)椒治牟皇r,還曾用盜得的文物作抵押脫身。”

對于上述說法,哥哥姚玉民說,“三弟是愛玩兩把,但是一輸上千萬肯定是謠言”。

同村村民傅強稱,“老三”確實愛賭博,我還說過他一次。

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

公安部督辦成立“11•26”專案組成立的這天,也是姚玉忠的生日。警方抓捕他是在凌晨3點,這是他降生的時辰;抓捕地點是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zhèn)的天義賓館,這也是他的家鄉(xiāng)。

被警方抓獲之后,姚玉忠的賬戶里確實一分錢都沒有。

現(xiàn)狀 哥哥說傳的太邪乎 妻子在市里生活

如今,姚玉忠的老家仍是個略顯凋敝的北方村落,“種地、養(yǎng)牛、打工”是其主要經濟來源。

如同大多數(shù)農村的現(xiàn)狀一樣,新房村的青年們大多外出打工,一些人在城里買了樓,逐漸的離開了故土,村里很冷清,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婦女和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

午后的暖陽為冬日的天空增添了絲絲暖意,此時,村里的婦女們聚在村頭,閑談著瑣碎的生活。談起姚家“老三”和“老七”盜墓的“絕活”,女人們笑而不語,而老人們稱“他還有那本事?”

“現(xiàn)在三弟(姚玉忠)七弟(姚玉飛)都進去了,母親3年多沒見這兩個兒子了”大哥姚玉民說,因為擔心老太太出意外也不敢讓她去探監(jiān)。

對于人稱其弟弟盜墓“祖師爺”的稱號,姚玉民說,“我從電視上看了,說的邪乎了,他要會看天象我眼珠子摳出來”,姚玉民大口大口著抽著煙鍋說。

姚玉忠的家在村中間的位置。如今,姚玉忠的妻子跟隨兒子去了赤峰生活,只有83歲的老母親獨自一人住在這里。

姚玉忠家的院子里亮堂整潔、屋內窗明幾凈,進入大門后,能看到一副對聯(lián)“喜居寶地財興旺、福照家門富生輝”,橫批“幸福人家”。

村民劉喜是姚玉忠隔路的鄰居,也是姚玉忠同案犯劉民的弟弟,他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直到被抓時,我才知道哥哥干這個”。而劉民的妻子見了記者后,嘆了口氣說“現(xiàn)在說啥都沒用了,他自作自受,我以后跟孩子過”。

責任編輯: 孫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